講古時間>>老古說

他搞美術,也玩音樂,

他是北一女中吉他社的指導老師。

他的相機
留下綠衣吉他手的倩影,

他的文字,記錄十六年來的每一天。


身為北一吉他社的一員,有這樣的感動,

也聽聽看,老古怎麼說。

 

光陰的故事  續弦專欄老古說 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光陰的故事 揭開「校園民歌」的面紗… 丁丑大寒 古亞華

一、 成長在民國64年之前的年輕人,幾乎的是受到西洋歌曲洗禮而度過最美好

的黃金時期:尤其是在民國60年的前後(1967∼1974之間),許多傑出的詞

曲創作者及歌手、合唱團,幾乎都是在這個階段所產生的,像THE BEATLES

披頭四、BEE GEES蜜蜂合唱團、GARPENTERS卡本特兄妹和LOBO灰狼……

等等,不但在當時風靡全球,至今二十餘載還是歷久不衰:HEY JUDE、

LET IT BE、I STARTED A JOKE、HOW CAN I TELL HER、SUPERSTAR……

那個時期流行的歌曲,從來就沒有因為時光的飛逝而令人淡忘,反而成為

近幾年來老歌新唱的主要素材。像是UNCHAINED NELODY奔放的旋律,

當年已經大紅大紫,二十年後的今天原音重現仍然大受歡迎。

二、 電視上的綜藝節目、國語歌曲,在當時是完全不被年輕人所認同的,RUMBA

(倫巴)、CHACHA(恰恰)之類的,而且東洋樂風充斥,作曲做詞不知該如何

描述……葡萄成熟時、梨山癡情花、站在高崗上……當時的曲名詞意大多

都是這些路線……諸位新生代的看倌們就不難想像為什麼當時的青年學子

腦袋裡裝的都是貓王艾維斯以及湯姆瓊斯了。


三、 民國64年之後的兩年之間,搖滾樂轉型,DISCO當道,西洋歌曲雖然不像

數年前那般如日中天,但依舊是年輕人最重要的精神食糧;這個時候有少

數的人站了出來,他們的主要訴求是「年輕人唱自己的歌」。然而「創作

歌謠」、「民歌」似乎喚不起人們的迴響!當時民歌的定義令人搞不清楚,

大多數的人還是把它定位在中國民謠上。例如青海青、紫竹調、在銀色的

月光下、車馬伕之戀……等等,真是搞不清楚方向。而執著的歌者仍然不

死心的耕耘著,代表性人物首推楊弦。他好好的醫生不當,致力於民歌的

創作及彈唱,在各大學院校推廣;他以余光中的詩集,譜出了「江湖上」、

「民歌手」、「鄉愁四韻」的創作歌曲,主要的伴奏樂器,吉他,偶而輔

以口琴。當時的聽眾一時之間還不能接受這種「清新」的自彈自唱自作曲,

因為它不夠成熟?不夠流行?!那個時候受到楊弦所感動的人不多,但是

「唱自己的歌」終究還是漸漸地發酵了;就讀淡江的吳楚楚,鄉村歌曲的

彈唱頗夠水準,投入創作歌謠的行列,還有李雙澤、楊祖珺等等淡江大學

學生,以及胡德夫、韓正皓、鄧志鴻(鄉音四重唱)……起而響應,倒是在

各大學院校裡找到了些許的空間。


四、 民國66年初,經營國語流行歌曲的新格唱片公司做了一項大膽的嘗試,舉

辦了大專院校校園民歌創作歌謠比賽;獲得優勝的幾組新人以及十多首新

曲,投下巨資出片,也就是金韻獎第一集;我看那時候的新格大概是抱著

不成功便成仁的心態在做,因為就商業利益觀點來看,「市場」幾乎是看

不到的……但是無論如何,金韻獎第一集的問世,在民歌世上絕對是重要

的關鍵點。真是始料未及的,唱片越賣越多,年輕學子口耳相傳,再配合

校園內不斷的巡迴演唱,終於使得校園民歌形成風潮,而「再別康橋」、

「如果」,人人都能朗朗上口。同時期,海山唱片也跟進製作民謠風民歌

比賽及出片發行,由於兩家唱片公司極力的推廣,終於使得校園民歌取代

了西洋DISCO,而成為學子們的最愛。


五、 民國68年春天,民歌風氣越來越旺了,這可以從各地學吉他的人口「爆增」

而顯示的清清楚楚;我當年在帶YMCA的吉他班,班班客滿,增加開班仍

是客滿,要求旁聽者一堆堆的擠在教室門口……這時的金韻獎已發行到了

第三集,民謠風也發行了第二集,還記得那一屆民謠風比賽冠軍是李麗芬、

第二名是鄭怡;蘇來、蔡琴分獲三、四名。在這一年前後的當紅歌曲不計

其數,首推李泰祥曲、三毛詞,捧紅齊豫的「橄欖樹」、「歡顏」、「走

在雨中」;王夢麟唱紅了「雨中即景」,包美勝的「那一盆火」、陳明韶

的「風,告訴我」、「浮雲遊子」還有「大海邊」、「鄉間小路」、「小

雨中的回憶」……吳楚楚彈唱「好了歌」、「你的歌」,韓正皓的「風」

……假如民歌風潮分為上下半場的話,那69年春天楊芳儀、徐曉菁的「秋

蟬」算是中場時間;接下來還有木吉他的「小草」,鄭怡「微風往事」,

張艾嘉的「歌」,施孝榮「歸人沙城」,李建復「歸去來兮」、「曠野寄

情」、「龍的傳人」,蔡琴「恰似你的溫柔」,還有王新蓮、鄭華娟、侯

德健……這一年當中,國父紀念館陸續辦了好幾場民歌演唱,真可謂盛況

空前,一票難求(那時還沒有國家音樂廳、國家戲劇院的存在)。


六、 到了民國69年底,老實說民歌熱潮已有減退的跡象,似乎好的詞、曲都被

掏空了?當然,陸續還有「拜訪春天」,黃大城的「漁唱」、「今山古道」,

蔡琴的「抉擇」、「出塞曲」。而張艾嘉的「童年」、「光陰的故事」,

則是民國70年中的事了;民歌風潮似乎退了,取而代之的,則是編曲方面

已脫離民歌的範疇、偏重商業流行取向、抄襲風漸充斥,還想美其名為民

歌的「普通歌曲」,例如「木棉道」「季節雨」……不能再舉例下去了,

因為快要變成人身攻擊了,再說這篇故事本來也就不想批評些什麼……只

是民歌在此時,已經拉抬不起來了,更確切的說,是「變調」了!


七、 在民國70年後的兩年中,獨領風騷的「流行歌曲」值得一提的是陶大偉的

兩張專輯,「大家一起來」以及「猜猜我是誰」,蘇芮「一樣的月光」「結

束」羅大佑的「鹿港小鎮」。73年台視大學城民歌比賽興起,到76年之間,

倒也培育了不少傑出的歌手,只不過「民歌時代」畢竟已是過往雲煙!倒

是流行歌曲襲捲了唱片市場,這個時期的「歌星」們確實也是擁有相當強

的實力:舉個例子,74年金鐘獎入圍最佳女歌星的計有6人,王芷蕾、黃鶯鶯、

齊豫、潘越雲、許景淳、蘇芮,瞧瞧這份入圍名單,假如你是評審該如何取

捨?只有一個答案──頭大。同一時期的男歌星入圍的有3人,張帝、高凌風,

還有誰我忘了,揭曉的那一剎那,令人「開懷」大笑、拍案叫絕,同時也讚許

評審團夠水準,因為答案是──從缺!

八、 最近這十多年來,西洋歌曲方面好像盡是重金屬的天下以及瑪丹娜、麥可,

而這兩年來國內流行歌壇也是陳昇、伍佰的風潮……相較於當年的熱門搖滾樂,

現在所作出來的東西在內涵上,可真算是貧乏的可以!還有就是電子合成器作

出來的東西,是無法跟傳統樂器的東西相提並論的。說技巧性嗎?說音樂性嗎?

能比嗎?能流傳久遠嗎?就好比電影方面,就算是拜科技文明之賜產生了ID4、

龍捲風,這類高科技、大場面的視覺效果,但是亂世佳人、賓漢、真善美、

虎豹小霸王……的成就地位,不是高科技所能取而代之的!國片也一樣,假如

大家曾經看過二十多年前胡金銓的龍門客棧,那現在徐克的新龍門客棧可真算

是高科技的鬼打架!放眼國內外歌壇的近況,休嘆眼前歌壇沒有人才,誰叫

70年代的作曲、作詞、歌者,個個都是曠世奇才呢!

 

【註】

民國66年李雙澤露營時因為跳下溪水救人而溺斃!人溺己溺令人佩服!

楊祖珺不但推廣民歌,還作了不少社會公益,當年在榮星花園辦了一場為

營救雛妓的校園民歌演唱會,轟動一時。

吳楚楚、張桂明當初為重唱搭檔,現為飛碟唱片大老闆。

楊弦於民國79年秋重新發行「民歌手」、「鄉愁四韻」卡帶兩卷,現在市

面上還可以買到。

前文中並沒有提到李宗盛,因為他當時僅是木吉他六人組之一,仍是個小

角色。

徐世珍受到大學城時期的歌手影響很深,她民國76年參加董氏基金會辦的

比賽,當時以北一女高二的年紀奪得第三名,77年初與王逸玲奪得教育局

主辦全國民歌大賽重唱組第二名;她們是北一女吉他社的創社者。

「迴聲」這張專輯裡的「夢田」、「飛」,還有「野百合也有春天」等等

的好歌,是10多年前風行的好曲子,而不是民歌時期的作品。

民國82年12月初,金馬獎國片欣賞展出十多不精彩老片,其中就有胡金銓

的龍門客棧。1997年初,大師李翰祥、胡金銓相繼去世!東森TV也不時地

放映大師們當年的鉅著……

 

【後記】

這些年來在教學的過程中,覺得好多學吉他的人對於民歌的始末背景,始終

是模糊不清,所以特別在這裡和大家仔細的聊一聊;至於有些敏感的問題,

譬如歌手們到底吉他技巧上的表現如何?我只能說老天是公平的,唱的好的

人彈的就不怎麼樣;彈的好的人唱的就不是那麼好,彈唱俱佳,技巧上乘的,

據我所知有兩個人,吳楚楚、齊豫;絕大多數的民歌手,要不然就是不會彈,

會彈的在技術層面而言,僅屬普通合絃伴奏而已。搞不好他們的音階位置還沒

有你們熟悉呢!

「校園民歌」有一項特色那就是在編曲上,也就是「包裝」上展現新的風格,

以弦樂團襯底,而最主要的伴奏樂器是GUITAR,絕少有爵士樂風出現。試想

想,一首悅耳的重唱秋蟬,在「電子合成器那種一人樂隊」的伴奏下演唱,你

認為它還算是「民歌」嗎?蔥、蒜、乾辣椒、重油爆炒出來的宮保雞丁,如果

換成蕃茄醬、起司、胡椒鹽去處理,像話嗎!!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續弦專欄老古說 出自續弦第十期 <秀澧漫畫時間>

1 2
3 4